人間通訊社

2025年11月23日 星期日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社會萬象 > 地方采風> 以善美之心搭設親子橋樑 佛法啟迪教養真諦

地方采風

字級

以善美之心搭設親子橋樑 佛法啟迪教養真諦

【人間社 法生 馬來西亞巴生新鎮報導】 2025-11-12
面對校園事故頻發與社會對教育的焦慮,家長如何在變動的時代中給予孩子正向陪伴,成為家庭修行的重要課題。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聯合會中馬協會巴生新鎮分會於11月2日及9日在會所舉辦兩場親子教育系列講座,主題分別為「遊戲式教養」與「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」,引領家長以佛法的智慧與慈悲滋養親子關係,共創和諧家庭人間淨土。逾40位家長出席兩場講座會。

首場「遊戲式教養」講座中,林素琴講師以「遊戲與書寫」為善巧方便,闡釋親子互動的佛法智慧。她指出,遊戲是童心佛性的自然流露,當父母能放下角色與成見,以平等心進入孩子的世界,便是實踐「無畏施」的慈悲行。講師以「愛,不是塑造理想的孩子,而是擁抱真實的孩子」一語,提醒家長放下執著,如實觀照。

講座也強調「書寫」的療癒力量。講師分享與女兒以日記、書信交流的經驗,讓文字成為跨越代溝的橋樑。「文字如佛手,能撫平心靈的皺褶。」他說,當孩子寫下「謝謝你今天陪我」,或父母誠實地說「我今天有點難過」,都是愛與理解的流動。講師並勉勵家長:「父母安住自己,才能接住孩子。」唯有透過呼吸覺察與正念練習,穩定內心,方能以溫柔而堅定的能量陪伴孩子成長。

第二場「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」講座,由林金美老師主講,以「默照禪心」比喻親子溝通。她指出,沉默往往是孩子的一種呼喚,提醒家長學習「聽見未說出口的聲音」,這正是修習菩薩傾聽行的起點。林老師以緣起法剖析青少年心靈困境,提出「先連結,再教導」的黃金原則,與佛法「先以欲鉤牽,後令入佛智」相呼應。她強調,情緒無對錯,唯有接納孩子的情緒,方能以智慧引導其行為,讓理解成為愛的根。

林老師也示範「情緒命名法」與「每日五分鐘傾聽時光」,引導家長用表達「感受」取代「指責」,在日常中修習正念與慈悲。她總結道:「願我們在沉默中看見理解,在理解中生出慈悲。」

講座後,家長蔡凱欣分享道:「我學到用溫柔的語氣和孩子說話,效果真的不一樣,孩子更願意開口交流。」她也體悟陪伴的力量,「一起做功課、玩遊戲、說心事,都是愛的練習。」這讓她深深感受,教養不只是規矩與成績,而是心與陪伴的交融。

兩場講座內容雖異,卻同指教養之道「以理解為始,以陪伴為行。」家長們紛紛表示,這次活動讓他們重新看見家庭的本質:家庭不只是生活場域,更是修行道場。以善美心為根,以智慧眼觀照,親子共修,正是人間佛教「佛化家庭」的生動實踐。
12345678910第1 / 403頁
追蹤我們